查看原文
其他

西窝羌寨|深谷幽境,山峦之间,民俗文化的破土之力





中国乡创地图由乡创联盟、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于2018年首次提出,联合清华文创院、博鳌文创院、人民日报数字传播、人民阅读、央视生活圈栏目、中国扶贫基金会、中国梁漱溟乡建中心、袁家村、明月村等乡村振兴领域权威机构推出中国首份乡村振兴案例地图,每年在海南文创周进行发布。中国乡创地图2018年以乡创实践为主题,2019年以县域生态为主题,2020年以数字乡村为主题,2021年以乡村美好生活为主题,共计150+优秀乡村案例上榜地图。
关注中国乡创地图栏目,我们将定期为大家分享地图上的优质内容资源。



“羌”,作为文字,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创造了出来。


到钟鼎篆,“羌”的意义更为明晰地展现出来:居住在高山之上,一条弯曲的道路一直伸向山下,道路两旁,是绵延起伏的山峦……这个居住在高山白云间的民族,就是“羌”。



千百年过去,四川的一处深谷之中,一座羌寨依然保有最初始的模样,而其民俗文化的百年弥香,正渐渐成为这座古老村寨走到山外去的方式




01.

青山之中,原始生态

与世隔绝的百年羌寨


西窝羌寨,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境内,历经300多年的演变,却从未重建过,在这里,尽可寻觅部落聚居“最开始的时间”。这里也被联合国环卫组织评为“人、文、自然生态结合最完整的、和谐的地区”之一。



从北川县城出发,到达西窝羌寨约115公里。经崎岖的山路,越往山里走,人迹越稀少、树木越茂密,路旁的河水清澈见底,从山谷里迭宕而来,撞击在巨石上,水花四溅,发出隆隆的声响



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的核心,西窝羌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,地势蜿蜒曲折,峡谷高差达3219米。


谷内生长着1600多种亚热带、湿带、寒温带、亚寒带植物,生活着200多种脊椎动物,有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羊、绿尾虹雉等12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,以及珙桐、红豆杉、连香树等近百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,被专家们誉为罕见的物种基因库



这里是目前亚洲自然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,也是世界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。村民说,在冬天下雪比较冷的时候,山上的野生大熊猫还会下山,到村子里找吃的……


独特、优渥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,已经足以让西窝羌寨拥有初步的吸引力。



02.

保存完整的羌民俗文化

种下文旅产业的种子


一直以来,西窝的村民们沿袭传统的羌族生活方式,家家户户都从事农耕、高山生态种养殖等传统产业,田园风光与传统习俗都基本保存了原貌。


包头帕

未婚少女梳辫盘头,包绣花头帕。已婚妇女梳髻,再包绣花头帕。脚穿云云鞋。喜欢佩戴银簪、耳环、耳坠、领花、银牌、手镯、戒指等饰物。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,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,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;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,上绣各色图案,春秋季包绣花头帕。



羌绣

在西窝,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,衣服上漂亮的图案,大多为手工刺绣,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,包含着最精炼的民族内涵。



传统手工织布

织布,是羌族传统手工艺之一。从前在羌区,主要是以麻、羊毛等为原料进行纺织、织布,而后做成服装。



对歌

西窝的人们至今还延续着“对歌”的习俗。他们将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入歌词中:两情相悦唱情歌、不幸郁闷唱苦歌、男婚女嫁唱喜歌、亲人亡故唱丧歌、年节聚会唱酒歌、劳作解乏唱山歌……



献羌红

羌红,指的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“献红”,俗称挂红,是羌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庄重的礼仪形式。在“献红”的祝词中:“纳吉纳鲁”,即为“万事如意”;“阿特依娜”,即“一生幸福”。



咂酒开坛

在羌族社会中,处处表现出对于长者的尊重。凡婚丧节日、聚饮咂酒时,都要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、说吉利话,随即开坛先饮,然后依长幼次序饮酒,虽寨首、团总、乡保长亦不在长者先。



口弦、羌笛

羌族口弦,是产生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器乐。每当节日庆典、婚嫁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候,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曲子。



羌笛是一种民间竖吹乐器。它主要用于独奏,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,乐曲内容相当广泛,主要被羌族人用来传达思念、向往之情。



03.

沙朗节

西窝羌寨对外竖立起的第一个品牌


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在西窝羌寨,男女老少都会跳“沙朗”,其汉意为“载歌载舞”。



在商朝,古羌族人完全从事游牧生活,在特定的环境中,他们以“祭”的方式向神明祈祷,祭祀活动庞大而又隆重。这一活动从“祭”开始,便有了舞的端倪,而沙朗,就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,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。


沙朗由能歌善舞者领头,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,边跳边唱,双臂前后摆动。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,完全用羌语演唱。



在西窝,跳沙朗不分时间、地点,想跳就跳。秋季举办的沙朗节,更是深入人心,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加,穿羌服、唱羌歌、跳莎朗、吃羌菜、喝咂酒……莎朗,就这么成为了集中展示、体验西窝羌族民俗的载体,独树一帜的文旅品牌也逐渐由此成型。



现在,“沙朗”已经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者、慕名而来者,在未来都将不断;西窝羌寨也借助这一品牌,走出了自己的民俗文旅之道。



04.

小寨子大世界

蓬勃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


从2001年到现在,西窝羌寨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、文化资源,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,已形成了一定规模,43户农户可同时接待近1000人。



牦牛、高山蜂蜜、腊肉、生态素菜等农副产品丰富,成为游客伴手礼的选择;政府收储闲置建筑,建设为文创中心、文化中心、精品民宿、酒吧等新场景,将旧的资源整合,成为新的景观、新的用途,更促进了新的消费;村民自发成立了小寨子沟西窝羌寨文化艺术团,对外演绎羌族文化歌舞,已经成为西窝的文化品牌之一……



如今,游客们走过寨口那座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西窝老桥,爬到对面山腰,俯瞰着被群山环抱的西窝羌寨,只见远处人家炊烟袅袅,一幢幢新房坐落其中。寨道两旁,羌民族文化广场、特色十足的农家乐、建设中的新西窝桥……


如今的西窝羌寨,正旧貌换新颜,不再是深藏在山谷之间的世外桃源,车多了、人也来了。而羌族独特的民俗与勤劳朴实的基因,在新发展的过程中,依旧是西窝的精神支点。




撰文 / 卢凤玥
海报 / knockknock
版式 / 黄豆豆
*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本文来源乡创联盟

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

公众号运营:晓与晓新媒体咨询



欢迎扫码加入绿水青山分享群


我们的小目标

2年内,分享1001份乡愁


完成:188/1001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